江南新闻中心
江南官方首页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拟严禁制售“酒” 行业“顽疾”再迎强监管
江南官方首页实际上,“酒”乱象一直是行业顽疾,《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就在近期,公安部部署开展“净风”专项行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冒用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生产、销售所谓“”“专供”等假酒的犯罪活动。而在今年年初,公安部还公布了5起非法制售“酒”典型案例,引发了广泛关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到江南官方首页,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虚假标注或宣传与党政机关和军队有密切关联的特定名称、符号、标志性建筑物、官方活动等信息,制售“”“专供”“内供”等假冒伪劣酒类商品,损害党政机关和军队形象,扰乱线上线下市场秩序,欺骗误导消费者。
5月14日,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以“酒”“专供酒”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均显示“无搜索结果”。
而在线下渠道,记者走访多家酒水零售终端,有不少商户表示,没有“酒”。
实际上,“酒”行业发展早起中确实存在。行业分析师、合肥知趣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学飞告诉记者,在早期一个阶段,市场与行业经营不够规范,于是许多企业利用人们对于“”、“专供”产品的猎奇心理专门开发一些专销产品,通过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来攫取高额利润。很快,后来“酒”与“专供酒”已经成为低质高价、假冒伪劣的重灾区,早已被国家与行业层面清理,但是“酒”稀缺、高价值等特性已经被市场与消费者接受和认可,这为后来的造假提供了基础。
但如今“酒”已经成为历史,由于“”标识泛滥,2012年,工信部、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工作方案,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
到了2013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专供”等标识的物品,正式取缔了“”“专供”标识产品。
在近几年,监管部门仍在关注“酒”乱象。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了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起草《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白酒标签不得标注“”“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2022年,后勤保障部、公安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销售“军”字号烟酒等商品的通告》。
2023年,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我市酒类市场生产经营行为的通告》,提出严格规范食品标签的标识标注,严禁虚假标注、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明确严禁标注“”“专供”“专用”“特制”“内供”等字样。然而,在警方、平台、企业等多方打击整治下,所谓“酒”“内供酒”仍屡禁不止。
2024年2月,公安部公布了5起非法制售“”酒典型案例,多起案件的案值过亿元。
仁怀市酒业协会副会长刘成此前分析表示,假“酒”屡禁不止,问题关键在于源头有其特殊的生存土壤。从消费端来看,一些消费者将假“酒”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请客或送礼,用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假“酒”兴起,与迎合这种畸形的消费理念有很大关系。从供给端来看,假“酒”可谓是一本万利。有的假“酒”成本价不到50元,通过分层经销以假乱真,实际销售价格翻了几番。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兴起,部分酒企将假“酒”“内供酒”堂而皇之转到线上渠道进行“擦边销售”。
蔡学飞表示:“由于‘酒’销售渠道隐蔽,难以追溯,所以监管打击难度较大,并且产业链非常成熟,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需求,这些都给‘酒’的清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严禁生产、销售、经营含有“”“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标识内容的酒类商品。也严禁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含有“”“专供”“内供”党政机关和军队等类似内容的酒类商品广告。此外,严禁借上述名义推销酒类商品,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对于含有上述内容的标识,也严禁印刷企业印刷。
《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及,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发现违反本公告规定的,依法严肃查处;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记者还注意到,各地的消费者协会均发布消费警示,倡议“酒”消费。
蔡学飞告诉记者,此次整治法规明确除了包装外盒、瓶身之外,针对产品标签及其他附属物料也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等于查漏补缺,要求更加细致,可以进一步规范相关产品生产与销售,以及打擦边球与浑水摸鱼的情况。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公安部门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都在严厉打击“酒”乱象。4月,公安部部署开展“净风”专项行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生产江南官方首页、销售“酒”等假酒犯罪活动,要求集中侦破一批非法制售“酒”犯罪案件,坚决摧毁一批犯罪团伙,整治一批重点地区。
公安部提出,要针对假酒的主要生产、消费地区,组织开展集群、源头打击。要紧盯“酒”生产、销售、储存等环节,重点打击制售“酒”包材犯罪等。
此外,贵州、内蒙古、黑龙江、河南等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都在开展“酒”专项整治活动。
“总的来看,随着国内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酒企的普及力度不断加大,以及消费者酒类知识的增强,‘酒’的生存空间已经大幅度被压缩,只在一些小微作坊式企业还有一定的生产,主流企业已经基本不存在‘酒’的销售。随着消费者理性回归,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厂家产品服务的不断加深,‘酒’会越来越边缘化,不会再成为干扰市场销售的因素。”蔡学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