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知识
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坚持规划先行江南官方首页
江南app官方江南app官方作者:蒙禹诺、郭焦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博弈、局部冲突和动荡加剧等因素交织影响,世界能源发展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
深刻认识国际能源安全出现的新形势。当前,世界能源安全出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现象,国际能源安全形势加速演变。
一方面,在传统能源安全领域,石油和天然气供需格局变化、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新能源矿产需求迅速增长等因素导致能源安全的不确定性增加。一是世界油气供需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盟主动与俄罗斯能源脱钩,欧洲改为从北美、中东等地区进口油气,俄罗斯油气出口贸易流向呈现“向东走”的态势;在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外溢背景下,红海地区的石油运输通道面临来自胡塞武装的威胁,给石油海上运输造成巨大风险。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促使全球油气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进口供应保障形成明显压力。二是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2020年4月,受新冠疫情影响,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首次跌至负值。2022年2月,俄罗斯天然气出口遭西方制裁,国际天然气供应减少,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剧烈波动。同时,“欧佩克+”频频实施减产措施及延长减产时限,给国际油价走势增添未知变数。国际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对我国进口能源成本造成冲击。2022年1—2月,我国原油和天然气进口均出现量减价增的局面,其进口原油8513.8万吨、金额506.734亿美元,进口量减少4.9%,但进口金额大幅增加43.0%;天然气共进口1985.8万吨、金额131.987亿美元,进口量减少3.8%,但进口价格上涨81.6%。三是新能源矿产需求快速增加。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蓬勃发展。国际能源署《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指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接近140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18%,其中中国汽车制造商生产的电动汽车占全球销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能源署《2023年可再生能源》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比上年增长50%、太阳能光伏占四分之三,中国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相当于2022年全球的装机容量,风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66%。可以看到,未来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镍、锰、锂、钴等矿产,以及电力装备所需的铜、铝等矿产的需求量将大幅增加。然而,因资源禀赋等原因,我国镍、钴、铬、铪等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90%,锰、铍、锆对外依存度超过80%。随着关键矿产成为国家间博弈的“武器”,能源问题政治化日益凸显,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在非传统能源安全领域,网络攻击、极端天气、新能源快速发展等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带来的挑战增加。近年来,针对能源系统的网络攻击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通过植入芯片、网络远程操控电子设备等袭击行为成为能源安全保障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作为影响能源安全的新风险逐渐凸显,当前全球变暖的整体形势愈发严峻,2023年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更加频繁,导致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受到挑战。2024年7月,美国休斯敦遭遇飓风“贝丽尔”袭击,超百万用户陷入停电困境。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安全压力明显增大。分布式光伏和风电机组分布日益广泛,电动汽车充电等脉冲型负荷增长不断增加,需要电网更加频繁满足瞬时高负荷需求,配电网区域内的源荷实时匹配的难度加大,给电力调度和电网稳定运行带来新挑战。
新形势下我国能源安全需遵循新要求。接下来,深化能源市场体制改革,既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部署,又要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一是处理好碳减排与安全的关系。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为55.3%。在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煤电在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方面还将发挥“兜底”作用的前提下江南官方首页,要坚持先立后破,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把能源安全新战略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二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电力安全运行。伴随着光伏、风电装机的大幅增加和电动汽车的大量生产使用,太阳能、风力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导致大面积电力可靠运行的风险上升。同时,电力系统运行机理发生深刻变化,由“源随荷动”转变为“源网荷储”。电力电量平衡的技术基础也发生重大变化,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凸显了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对此,必须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三是推进国家能源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当今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科技、治理体系等正经历深刻变化,能源局势将更加错综复杂,能源安全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优先关切。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能源资源安全作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能源安全支撑作用。
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面对世界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双碳”目标对高水平能源保障提出的更高要求,能源供应要实现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经济可承受。破解这个安全—绿色—经济“不可能三角”难题,根本上要靠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是以新能源为主,以清洁高效利用传统化石能源为辅,加快能源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能源消费侧变革、供给侧变革、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体制机制变革和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贯穿能源生产、加工、转化、输配、利用全环节的新型能源体系。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能源体系向新型能源体系转型的关键期,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能源领域体制机制障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能源支撑。
深入推进节能低碳,加快形成能源消费新方式。贯彻实施节约优先的基本国策,推动各领域能源利用效率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综合能效水平逐步赶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优化天然气终端消费。加快转变能源消费方式,实现生产、转化、传输和消费全产业链的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促进能源消费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鼓励发展聚合运营商等新消费,支持能源消费者逐步向产销者转变,由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能源商品。
坚持安全和经济可承受并重,加快形成能源供给新结构。加快转变能源供给结构,不断增强能源系统韧性,以应对极端事件、极端天气频发,以及网络攻击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风险挑战。持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有效保障传统油气进口、新能源矿产供应,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保障能源安全。在坚持先立后破的同时,加快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稳妥发展核电、水电,加速部署储能产业,加大力度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有序提高新能源在能源供应系统中的占比。持续推动降本增效,稳定终端能源价格,避免用能成本过快上升。
推动能源科技创新,加快实现科学技术新进步。推进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在供应与使用全产业链条上的高水平协同,实现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和“源网荷储”协调运行,以及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稳定发展。加快利用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模型等新技术改造已有能源资源的开发、生产、加工、转换、运输、配送、存储、销售、利用等各环节,逐步形成具有数智化功能的智慧能源系统,大幅提升分布式与集中式能源等多业态、多场景的灵活程度。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推动能源转型科技创新,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强化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并与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体制机制新模式。逐步建成天然气、电力“X+1+X”完整产业体系,期货、现货及中长期市场交易体系,构建起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能源市场体系。积极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需关系和环境外部性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提高能源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规划、监管、服务等多方面协同推进能源管理与监管工作,强化规划引导,完善能源战略规划体系,适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新要求。健全能源转型法律制度体系,及时清理、修订现行法律法规中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目标不一致、不协调的内容,不断完善能源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政策,为各类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打造国际合作新高度。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进一步加强双边、多边合作,立足共商共建共享实现能源国际合作,使国家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和气候治理领域话语权,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